下沙黄氏的祭祖习俗
信息提供日期 : 2024-11-18 10:09 来源 :快三平台 地情网
下沙位于快三平台 西南部,建村于南宋时期,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。下沙的黄氏祭祖习俗起始于建村初期,并代代延续至今。由于历史悠久,保存完好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,已被评为广东省、深圳市和快三平台 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黄氏发源于江夏郡安陆(今湖北云梦东南),故祖祠称“江夏堂”,俗称“江夏黄”。下沙黄氏的始祖黄峭山,为“江夏黄”的一支。据清光绪十五年修订的《禾坪黄氏大成宗谱》记载: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(公元872年),卒于后周广顺三年(953年),曾任唐工部侍郎、奎章阁学士。黄峭山共娶上官、吴、郑三氏,生二十一子。为了保全家族,晚年的黄峭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,其余儿子各带家产一份、《黄氏家谱》一套,自行外出谋生,并写诗一首:“骏马堂堂出异方,任从随处立纲常。年深外境犹吾境,日久他乡则故乡。朝夕莫忘亲命语,晨昏须念祖宗香。惟愿苍天垂庇佑,三七男儿总炽昌。”作为日后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。至今海内外黄氏后裔相认,仍皆以背诵此诗为凭。
“安土重迁”、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。在中国古代,很多家庭都以“四世同堂”、“五世同堂”为荣。在一千多年前,黄峭山能够做出这个决定,那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南宋中晚期,黄峭山第十四世孙黄默堂来到下沙开基立村。祭祖习俗也从那时开始。最初只是根据“朝夕莫忘亲命语,晨昏须念祖宗香”的祖训,每天早晚和清明、重阳等节日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拜,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丰富、发展,到明末清初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成熟、繁缛的程序。黄氏家族之所以重视祭祖,是跟家族开拓创业的传统分不开的。黄氏后裔不断外出创业,远走他乡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,甚至世界各地,如下沙黄氏后裔,现仍留居下沙的人口仅1500人,而定居海外的却达到4000多人,广布于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和港、澳、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祭祖成为维系家族的纽带,用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。同时因为离家创业,难有尽孝的机会,只能借祭祖仪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;寄托对祖宗、对故土,对根的怀念。过去曾有人把祭祖当作封建迷信,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祭祖仪式中所包含的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。
祭祀礼仪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。在中国古代,祭祀被视为“国之大事”。《周礼》将祭祀的典礼列为五礼之首的吉礼。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文化借助祭祀活动这个载体,得以代代传承下来。
下沙黄氏祭祖习俗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。春祭只拜祠堂,时间是每年清明节;秋祭既要拜墓也要拜祠堂,时间分别是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两天。祭祖仪式全村男丁都要参加,拜祠堂时只有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进入祠堂。祭祀仪式按照祖宗传下的规矩进行。在下沙《黄氏家乘》中,有祭祀礼仪全套程序的完整记载。仪式开始前要放炮、擂鼓、奏乐,以后是三跪九叩,然后由长房嫡孙、族长、宗亲会长依次上前行初献礼、亚献礼及三献礼等。仪式完毕后还要舞龙舞狮。下沙村有自备的龙和狮。龙长108米,在深圳算是第一长龙。举行祭典仪式时,龙、狮均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肃立静候,仪式完毕,立即鼓乐喧天,龙狮齐舞,海内外黄氏后裔咸集于广场,犹如百鸟归巢,百子千孙,万众一家。为祭祖仪式增添了隆重而热烈的气氛。祭祖仪式的最后一项是举行大盆菜宴。在祠堂门外的广场上摆上八仙桌、长条凳,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人同时开宴,场面非常壮观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在举行大盆菜宴时,还要邀请戏班子来演出粤剧助兴。整个祭祖仪式,就是一个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。
黄氏祭祖习俗以“敦亲睦族,弘扬祖德”为宗旨,贯穿着和睦亲敬的精神,这种精神通过祭祀得到传承和发扬,在下沙形成良好风气。例如村子改制为股份公司后,每月要给本村55岁以上老人发200元补贴,每年要请老人们吃饭。村里建起老年活动室,配有电视、书报、棋牌,健身器材,让老人安度晚年。为鼓励年轻人好学上进,下沙村制定了教育奖励办法,对考取高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和获得各种学位的村民子女予以奖励。从1995年以来,该村村民共捐款26次、216万多元支援贫困地区和捐资助学、扶危济困。该村还与驻港部队、公安、工商、学校等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共建活动。先后被中宣部、解放军总政治部、中央精神文明委和全国老龄工作委授予全国“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”和“全国敬老模范社区”。下沙黄氏祭祖习俗的传承,有利于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,有利于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睦,建设和谐社会。
下沙黄氏后裔广布世界各地。改革开放后,旅居海外的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下沙参加祭祖。2004年秋祭,回国祭祖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,分别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新西兰、泰国、新加坡、韩国等13个国家和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等地区。黄氏祭祖活动作为纽带,将黄氏后裔紧密联系起来。国(境)外的黄氏子孙年年回下沙祭祖、探亲,参加家乡的传统文化活动,吃大盆菜宴,不忘故土,不忘祖宗,规模盛大,影响广泛。这对于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,加强与海外华人和台、港、澳同胞的紧密联系,增强民族凝聚力,促进祖国统一,都具有积极意义。
近年来在我国重新兴起的祭炎黄、祭孔子、祭泰山等,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。而像下沙黄氏祭祖习俗这种民间的祭祀活动,与普通民众的联系更加紧密,在社区或某一特定人群中影响也更深远,与国家或民族性的大型祭祀活动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。